人物简介:
胡辛,1945年出生,江西南昌人,我国著名作家,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江西高校第一个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点长和导师。江西省政府参事、江西省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自1994年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今年,是她从事文学创作的30周年。她,开启了3扇窗户,渲染了3座古城,兼容了3种身份:文学影视创作、理论研究和教学行政一肩挑,妙笔生辉于南昌、景德镇和赣州三座古城,本职是教师、作家是喜爱、编导则是客串。她就是胡辛。
▲胡辛虽走在奔七的路上,但依然乐观,充满激情。
闯入文坛30年
3月的南昌,已是春意盎然。三八妇女节前,记者采访到了最早从事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和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人员之一,享誉当今文坛及教育界的胡辛女士。
胡辛今年已经68岁了,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走在奔七的路上”。作为在教育领域耕耘46载,出版39本著作,获奖无数的学者型作家,虽已年近七旬,但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与激情,研究理论、进行创作、拍影视剧……
30年前的3月8日,她从思考“女性为什么要有自己独立的节日?”到观影《人到中年》后的触动,万籁俱寂时,提笔写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1万8千字小说——《四个四十岁的女人》。
正是这部不短的短篇,令她名声大噪。在当年文坛,胡辛以黑马之姿一举拿下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跻身于新时期全国知名作家之列。此后在海内外出版专著39本,短中长篇小说、人物传记、影视剧本、散文、论著等均有涉猎。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有本身的执教工作,上课、讲座、带学生拍片……
熟悉胡辛的人都说她是那种把每一秒都充分利用的时间管理能手,但就算如此,她依然每天得跟个陀螺一样连轴转。
转眼,这样的日子在岁月中流逝了30年。
“记住性别同时又忘记性别”
胡辛所认为的女性主义,就是记住性别,同时又忘记性别;正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同时勇敢如真正男人一样有担当。在女性文学创作方面颇有成就的胡辛却说,从事女性文学创作并非她有意而为之。“我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境相对优裕,父亲长年执教于外省大学,留守家中的是母亲、奶娘和我们六姊妹,个个都挺自强,会读书。”胡辛说,无论窗外如何变幻,几代女人都用柔弱的肩膀扛住风雨,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样的环境和氛围培养了她对女性认知的敏锐性。
1967年大学毕业后,胡辛被分配到了大山深处的景德镇兴田村,当了一名老师。从那时起,日子便截然不同。“在村里,我要上山砍柴、下田种稻、挑担子修路。之前,在家里时都是‘养尊处优’,过着较舒适的日子,本以为会无法适应,没想到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是吃得了苦,现在我肩膀上还留有当年挑重担压出来的肿块。”
而让文坛瞩目的《四个四十岁的女人》,恰恰是结合了她当年在兴田村生活的一些感悟。“小说里的主人公柳青有一点我的影子,在非常岁月里,依然感受到学生非同寻常的爱。”
时间向来都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岁月在她眉间留下了些许沟壑,也赋予了她深厚的沉淀。
将校园青春剧进行到底
与胡辛交谈是舒服的,她很爱笑,非常健谈,一字一句都铿锵有调,时不时地抛出连珠的妙语,气氛轻松畅快,同时也让人感到亲切随意。
虽然“走在奔七的路上”,但胡辛身体还不错,上楼取书前,从沙发上一个挺身直起,脚步快而轻盈,一整套动作连贯有力,让人觉得她依然很年轻。这或许与她常常带着学生到户外取景拍摄有关。
“我从来都主张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她认真地说。日与夜,她不知疲倦地指导批阅学生论文,忘我地投入到教学和实践中,也时常扛起摄像机,去到田间,奔走山野。
“拍影视剧看起来与女性写作和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渐行渐远,其实不然。”胡辛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女性独立意识、自强不息精神的支撑,没有对女性主义理论的深刻剖析,她不可能在极其艰难的状态(缺乏资金)下,仍将校园青春剧和地域电视片进行到底。
经过长时间的奋战,创作出《蔷薇雨》、《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赣地·赣味·赣风》、《瓷都景德镇》、《瓷都名流》、《聚沙》、《沙之舞》等剧作,渲染南昌、景德镇和赣州3座古城,彰显那方水土中的那方人,尤其是女人。
“人生说到底就是燃烧”
谈及下一步,胡辛说,若有机缘,她想将江西籍的现当代文化名人做成系列片,面向植物学家、物理学家、文学家、画家、陶艺家、名导等。“另外,不带学生之后,我会静静地坐下来,回归文学。”
她就像是有永远都用不完的激情,不断创作,不倦教学,如同她自己所说:“我已将冲锋陷阵的过程融化进生命的肌理中。”她的书,畅销又常销。她率领寥寥几人的小团队,五次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人生说到底就是燃烧。”胡辛的这句话令记者回味绵长,在三尺讲台上,她挥洒了46年汗水,她带的学生有成功者,也有默默无闻的平凡者,而她更关注的是平凡者。在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相关链接:江西晨报:南昌胡辛手执“妙笔”30年 练成国内女性文学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