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行天下》封面
胡辛简介
胡辛,原名胡清。中国作家,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导师;中国高教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荣誉市民。自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3年以处女作《四个四十岁的女人》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即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至今已出版书38本。有长篇小说《蔷薇雨》、《陶瓷物语》、《怀念瓷香》、《聚沙》等;长篇传记文学《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最后的贵族•张爱玲》、《陈香梅传》、《彭友善传》、《网络妈妈》等,获2005年中国十大优秀传记作家;中短篇小说集《四个四十岁的女人》、《地上有个黑太阳》,散文集《女人的眼睛》等;蝉联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有作品翻译成日文、英文,在海外出版发行。中国第一部关于景德镇的9集电视纪录片《瓷都景德镇》主创之一,获中国电视二等奖;9集电视系列片《瓷都名流》编导;电视电影《惊艳陶瓷》编剧;出版画册《点墨染青——胡辛学画习瓷作品集》;出版论著《长河荒凉却温暖的灯光——中国女性文学热点透视》《电视艺术十二讲》、《百年回眸——名导名片管窥》、《赣地•赣味•赣风——在流变与永恒中的地域文学艺术创作》等。
作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思想智慧的学者型作家,胡辛似独立的女性意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富有激情的艺术顿悟创造了真诚、鲜活的人间情致和灵活不拘的艺术表达形式。
木会朽,石会崩,人会亡,
而瓷,历经岁月的沧桑,
哪怕粉身碎骨,其质也不变,
依然故我地折射出分娩她的时代特有的光辉。
——刘新园
宣德青花龙纹壶 高52厘米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
瓷行天下(1)
喜欢书名《瓷行天下》。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青年毛泽东20岁的豪言壮语,文白相夹的大汉语言,至今仍振聋发聩,一种天下主人的自信,从国际歌的不屈的悲壮,到满目苍凉大老中国土地上湘江青年的霸气和从容,当是永恒的铭记。
瓷行天下,其主语是"瓷"。中国自古有"行天下"之精神,秦汉发扬至极。
近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谓:"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世变亦隐隐相关焉"。瓷,历经岁月的沧桑,无论是传世于人间、埋入地底、沉入海洋,哪怕粉身碎骨,其质也不变,不仅仅只是承载和折射出中国的历史,而且,由于瓷的不朽,还可以说,她就是硬质的"史记",是中国与世界来来往往的不朽的外交书,是超前的瞬间艺术,是另类的影视摄像的定格、定格、再定格……瓷,却又是世俗的,是最早走向海外、流行最广的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商品。
无须讳言,中华民族以农耕文化立身,以黄色文明著称,黄河黄土地是炎黄子孙生存之根,同时,中国还是一个濒海大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海洋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自古以来,中国人祖祖辈辈从不以海为尽头,在此止步。溯中华文明之源而上,距今大约7000年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遗存物中就有六支木桨,还有一具夹炭黑陶质的独木舟模型;湖北宜都县红花套遗址中,也出土过独木舟形陶器;龙山人在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和岛屿上,遗留下逐岛漂航前进的足迹。新石器时代,沿海中国人已在海上搏击,浪遏飞舟!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过上千枚作为货币的海贝。在沿海临近岛屿之间进行短距离的航行早习以为常,而创烧印纹陶器的赣地干越人也一样善驾舟楫……现代人很难想象远古人类跋山涉水的跨地域交流,更大大低估了他们挑战海洋的冒险精神和航海探索的实践。
黑格尔的确说过: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把他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
仿佛依恋土地成了农耕文明难以超越的代价。人类从狩猎到农耕,有人说是八千年前从一只女人的手采集种子开始的;翻开权威性的《中国陶瓷史》,第2页见:"陶的出现无疑应归功于女性。"那么,烧制出第一件陶器的是什么时候何方女人呢?这双手淘泥盘筑成或蚌、或植物果实、或磨凹石头的样子,并一不小心在火上烧成了可盛水盛物的容器?陶瓷历史莫非真是一部隐形妇女史?试看今日,如我国云南傣族和台湾高山族,制陶还是由妇女来承担;西方陶吧最受青睐的也还是妇女。
以往学界共识:陶器的创造为全球各地各族前后相差不远的共同发明,然而,2012年6月28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中国仙人洞遗址两万年陶器》一文,公布中美联合对万年多次考古的结果——石破天惊!经提取陶器残留的有机物进行直接测定,将中国早期陶器出现时间确定为两万年前!这是目前世界已发掘出土的陶器的最早年代。出土遗物夹粗砂条纹陶、绳纹陶,是世界上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标本之一。比之"中国广西桂林庙岩遗址出土的素面陶,西伯利亚阿尔穆河地区符米、乌斯季洛夫卡三号遗址、日本国大平山1号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早2000-5000年。中国江西省万年县当之无愧是世界陶器起源地。陶史的改写不是偶然的。要知道,在距今1.2万年的万年仙人洞新石器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野生水稻植硅石标本,印证先人们已经在采集野生水稻作粮食;又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地层中发现的水稻植硅石标本具有栽培稻的特征,印证此时已在人工种植水稻;还在距今0.75万年左右的地层中发现的水稻植硅石标本全部都是人工栽培稻。有力地证明了万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发源地。农业遗存与文化堆积相映生辉。"万年"之称名副其实。距万年仅200里之遥的景德镇为公认的世界瓷都,这,应该不属偶然现象。
陶,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新物质,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她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化学变化创造新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认为人类学会制陶术标志为人类蒙昧时代的结束,野蛮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开始。说到底,陶瓷本就是人类的物质文化历史。
从泥台盘筑到慢轮修整,从露天平台堆烧到棚内平地封泥浇制;红陶、白陶、黑陶、灰陶,印纹硬陶、原始瓷……由陶到瓷,是人类物质精神文明的再次飞跃。硬质瓷让中国独领风骚1700年,是走在世界各族前面的持久的先锋!
中国,是陶的摇篮,是瓷的祖国。瓷、丝、茶,当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比肩而立,堪称七大发明;瓷本身成为永恒的中国符号和不朽的史书。
中国原始瓷始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到了两汉时期,原始青瓷逐渐走向成熟,发展成青瓷。1700余年前的东汉,我国就有了真正的瓷。
从秦汉至大清帝国,既遇太平盛世,更经战火动荡,在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中,名窑名瓷改换门庭,甚至远逝消亡,但任凭跌宕起伏迁徙流沛,中国瓷却"西方不亮东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窑火熊熊几千年不熄。尤以江西景德镇后来居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瓷都。
中国外销瓷自是中国陶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构成全球一体的世界文化史的绚丽篇章。有学者梳理出中国外销瓷的三个高潮: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第一个高潮;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高潮;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为第三个高潮。如此提炼,自有其道理,但似乎过于纠缠,其实,不如干脆为唐、宋、元、明、清五次浪潮,各有潮涨潮落、跌宕起伏。只是委屈了汉代。
汉武帝雄才大略,国富兵强。汉武帝时代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其后苏武、班超、甘英等的前赴后继,不仅谱写了民族魂正气歌,为抵御外族侵扰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而且,于战争中开拓了传颂千古的友好和平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绵延7000多公里。
海上丝绸之路亦形成于秦汉之际,既开辟了通向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又开辟了通往印度半岛南部和斯里兰卡的南海航线,从文献记载、出土出水传世馆藏等考古资料相印证来看,中国的瓷器、水稻自秦汉就有抵达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国家,并热情向其传授制瓷技艺和栽培方法。
泱泱大唐,既以恢宏的气度撒播华夏文明,又以博大的胸襟海纳域外多元文化,正是在东西文化交流碰撞中成就了大唐耀眼的辉煌。陆地丝绸之路之外,广州通海夷道延伸了汉代由徐闻出海之路;唐代已可建造五六十米长、带有水密隔舱的先进大船,可满载远航至阿曼、波斯、巴林沿海一带,还可换船经红海运至北非埃及等国家。彼地商船也可直接同中国广州、泉州等港口通航。在这些异域港口旧址,都曾先后发现大量中国瓷器及碎片。1998年"黑石号"阿拉伯沉船打捞出的唐代瓷器,尤见证了这个熠熠生辉的时代。
瓷,又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器形装饰釉料上的潜心发展,至唐代上了一个高峰。鲁迅言:唐室大有胡气。泱泱大唐以自信、开放、包容的阔大胸襟向海外运销瓷器、丝绸和茶叶,又以"拿来主义"丰沛大唐文化,如吸纳外域元素创烧的唐三彩陶就风靡一时热销外域,在幅射与交流中,奈良三彩、波斯三彩、埃及三彩、新罗三彩争奇斗艳。唐代的诗情画意浸淫于外销瓷中,飘溢于葡萄美酒里,伴随驼铃声声,行走于陆上丝路,豪放、绚烂、张扬。在伊朗的麦什特、尼夏浦尔、累伊、伊斯法罕、阿尔德比勒、大不里士、西拉夫、忽鲁谟滋等地皆发现了唐代至清代的中国瓷器。其中,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累伊便出土了大量唐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南宋龙泉青瓷等。
海上丝路一从扬州或明州(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二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有些商舶还可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抵非洲。在这两条航线上的亚非各国陶瓷遗迹中有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
至宋朝,北南五大名窑风采迥然各领风骚,瓷的远销盛销掀起中国外销瓷澎湃高潮。瓷器在海外还是一昂贵的奢侈品,只有皇室贵族富豪才能享用,而在中国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为日常生活用品。宋朝风花雪月,精致多彩的慢生活,宋词的婉约与科技的突飞猛进,仿佛烧融进宋代的单色釉瓷里,才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辉煌灿烂,但到底敌不过天青的纯洁高贵缥缈玄妙。难怪外销瓷成了海外贸易的大宗,如十二世纪旅行家伊不•朱拜儿所见所言:"舶货中以中国瓷器为大宗。"从北宋到南宋,江山半壁,国运渐衰,然而,海上陶瓷之路却空前繁荣,宋元时期,景德镇崭露头角,东南沿海遍布烧造贸易瓷窑场,瓷,成了宋朝经济支柱之一。
而此时外销瓷运输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印度洋航线贸易的繁荣则是当时中国航海成就的重要标志: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向西行至红海的吉达港,之后上岸陆行至麦加;或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达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到了元代,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在横刀跃马踏平欧亚的同时,却能敏锐地把握纤细的瓷作为贸易主打,粗犷霸蛮却不乏精明的生意经。《马可•波罗游记》为元初留下开放全景。消逝几百年的唐青花因了波斯蓝钴波斯匠人的加入,元青花终在景德镇能工巧匠的极致发挥创新中强势绽放,征服了广大的伊斯兰教地域,仰视于神庙神龛,静默于墓碑,亲切于餐盘茶盅,好一个瓷行天下!元青花外销成国库充实经济繁茂之举措,迅猛掀起外销瓷的又一次高潮,南昌人汪大渊在元末两次践行海上陶瓷之路后,著述《岛夷志》,以所见所闻指证景德镇的青花瓷已成外销瓷的主打。
毫不夸张地说:明清时期当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明清瓷器曾经征服天下。景德镇则为"天下窑器所聚",以海纳百川之胸襟,一跃成为独步天下的世界瓷都。明代外销瓷很值得深入探究。郑和七下西洋,无论是炫耀国威朝贡情结说还是发展外贸维护和平说,客观事实是中国外销瓷已形成大高潮,是一次次主动的重拳出击,远早于大海洋时代的地理大发现。但是,为什么会失之交臂?至晚明政治腐败与外销瓷贸易火红的强烈反差,是被动性不无虚假的繁荣,却又是一次懵懂的错过,而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和选择是不会太多的。
而明代中晚期至清康熙盛时,中国瓷器外销潮蔚为壮观。尤其是康熙盛时为巅峰,但是,最繁华时也是最荒凉。巅峰之后是再无悬念的低谷和逆转,非"竞争就是如此残酷"的轻描淡写,而是瓷运与国运的互为象征象喻!
珍贵的瓷,本是历朝历代千千万万能工巧匠的心血汗水凝练,然而,大历史几乎忽略"瓷器"二字,陶瓷历史也极少记载瓷匠姓名,甚至根本没有留下其真名实姓。所谓陶瓷史的正本清源,所谓御窑皇瓷的精品鉴赏,所谓民窑瓷器的洞天别地,甚至当今升温的外销瓷热,有哪一样不是随着改朝换代的变迁,顺着一个个皇帝的名号年号,把握皇帝们的好坏优劣精明昏庸,揣摩他们相同相近或大相径庭的艺术情趣审美走向去推测猜测探研之?似乎只有以官窑御瓷为主,才能凸现中国陶瓷乃至世界陶瓷演进的线路,而民窑瓷与外销瓷无论怎样冲缺,也难逃皇家的天罗地网,又怎能柳暗花明另辟蹊径?这是怎样的不公和悲凉!但是,当你漫步于景德镇布满古窑址的土地上,徜徉于或依旧繁华或已湮没的港口,航行于浩瀚海上往昔今朝陶瓷之路时,在你的寻寻觅觅和深情呼唤中,那原本静静地沉睡的破损的瓷与碎片便苏醒过来,悠悠地向你行来,古老的瓷文明被轻轻地叩响……
你不能不承认,帝王的意志、眼光、魄力和情趣主宰着一代代瓷的命运,浓烈地影响濡染着一代代瓷的审美走向,并且决策着把握着瓷行天下的有无、近远、力度和影响,禁海开海屡禁屡开,但毕竟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厦门、福州、月港等从未完全彻底禁闭,禁中的输出输入不绝如缕,如黑格尔所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景德镇之外,靠海的浙江福建广东瓷业亦蓬勃发展,高质量的德化白低质量的汕头器也为海外富贵者贫贱族爱不释手。瓷器在海外也从庙堂之高普及到黎民百姓,改变世人的饮食品质生活格调和审美情趣。而西方瓷的接受史研发史又岂能离开一个个皇帝的为瓷而狂?无论是大小语种南腔北调说着同一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是智者庸者也说着同样的话语:帝王也是人。普普通通的人。帝王如何能割裂与一方水土与平民百姓的种种关联?御窑民窑又何尝不是在官民竞市中碰撞?如同层韵涌叠着层韵,何能不抵牾不交流不杂交,以至水乳相融?唯其如此,瓷文化才生生不息吧。
外销瓷,又名贸易瓷、输出瓷,是今日对古代行至外域瓷的种种称谓,其定义定位多可商榷,约定俗成中暂通用之。学者王光尧提出的输出瓷,涵盖政府外交用瓷器、官府贸易瓷器和民间对外瓷器贸易这三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因国家政策的变化,民间贸易分为公开的、受政府鼓励的正当贸易和政府禁止的走私贸易双重形态。王氏界定比较客观全面。当下外销瓷热中有一种倾向,将官窑(御窑)瓷排斥在外,这既不符合事实,更不策略。民窑瓷器民间贸易输出,固然是瓷行天下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组成,但有研究者称:外销瓷完全可以与官窑瓷比肩而立,甚至称:外销瓷已超过了官窑瓷的质量,云云,似偏激。官窑之精益求精、不惜工本、百里挑一等,是民窑难以超越的;况且,官窑瓷没有外销吗?官窑瓷为朝贡贸易外交赏赉也是不小的需求,皇帝对朝贡之国的赏赉瓷器,虽说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但是,到底是有来有往,与民间互市并无本质性的区别,无非是各自特产的交换,实质上仍是一种特殊的贸易。以瓷器来说,其含金量在于技术,而非物质成本。1541年欧洲文献记载,一件装饰葡萄牙王室徽章的中国瓷器约相当于几个奴隶的价格;1717年,奥古斯特二世用600名全副武装的龙骑兵,换取普鲁士国王151件康熙瓷器,一件中国瓷器,价值4位壮士……这是史实,近乎神话,但永远不再。因为其时仍只有中国能烧制出臻精臻美瓷器,别国只有艳羡;一旦瓷技泄密,也就后来者居上了。
外销瓷可粗放型分为三大类型,一大类与内销瓷一样,其器型纹饰风格皆传统型,只是卖给外国人而已;另一类则是迎合外域风格或干脆按照外国商人的要求甚至由外国人设计的定制瓷,这一类如伊斯兰风格瓷、克拉克瓷、纹章瓷、外国定制瓷等,这类瓷当时在国内罕见。第三类是前两类的结合。
瓷行天下(2)
明代的瓷器输出,当是本书浓墨重彩的核心章节。它既承接了来自秦汉唐宋的瓷贸易外交丝路,发扬光大了元青花外销风靡域外之传统,又奏响了清代青花、粉瓷征服世界的序曲。青花,于明一代于外销瓷的主流的同时,随着质的飞跃,已替代臻美单色釉瓷上升为国内瓷之主流,惟有青花真国色。不排斥审美逆袭之故,但是,青花与中国水墨画的异曲同工当是无论雅俗贵贱皆认同并喜爱的重要因素。虽然,明为清所亡,但瓷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却始终涌动于域内海外,平添了别样的灿烂绚丽和苍凉悲怆。
洪武初年,草根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即有非常严厉的海禁:"片板不许下海"。仿佛农民的狭隘性使他目中无海,一夜之间断送了自汉唐以来愈见繁荣的海上贸易,然而,史实究竟是怎样的呢?不错,朝贡体制和"海禁"政策是明早期外交政策的两大支柱,也是海外贸易的两个极端。然,《明史•食货志》载:"洪武初,设于太仓黄渡,寻罢。复设于宁波、泉州、广东。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朝贡贸易于明初做得风生水起。而朱元璋人生经历与长江、鄱阳湖和景德镇有着不解之缘,于争霸称雄中何能不识水性水路?从洪武二年便迫不及待地在景德镇珠山建御器厂,从他对陶瓷生产的异样关注和不惜工本的探研中,是否可推测这位农民皇帝不同凡响的远见卓识?并以此影响朱家王朝三百年经济策略和审美偏好?
永乐鲜红地白云龙梨形小壶 景德镇古陶瓷研究所藏
永乐大帝的伟大,并不因他的种种恶行所湮灭。英雄与魔鬼就这样交集于朱家老四一身。永乐三年(1405)七月,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旨,率208艘宝船、27000余成员组成浩浩荡荡的水师舰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刘家港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等到秋冬之交东北季风起,即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出洋远航,到达越南归仁、印度尼西亚爪哇、马来西亚、马六甲、苏门答腊、斯里兰卡、印度各地……郑和在古里(印度南部)立下明朝第一次下西洋的第一块纪念碑,于永乐五年(1407)九月归国——史无前例的壮举就这样从容沉稳又隆重热烈地拉开了序幕。是中国大海洋贸易的开启?乃至是世界大海洋时代的先驱?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肯定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扬国威,显军力,耀明朝。郑和一行充当的是和平外交、文化交流使者,与东亚、东南亚各国在朝贡体系内建立了新的贸易秩序,与西亚、东非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这是主流的政治和外交上的意义。开创了中西"直接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尤其是带回了青花瓷所需的苏麻离青,红釉瓷所需的胭脂石,还有香料、苏木、染料等重要用品,正是外需内需齐拉动。似乎向万邦低首拜王朝"的最高境界渐行渐近。否认者则认为全然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 与外贸无关,分明是追捕建文帝……其实,各论点只要退一步便海阔天空。朱棣是伟大的也是自私的,是要面子的也是会算账的,既达到了政治和外交的目的,又查到建文侄儿没在海外兴事,何乐而不为?从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好年华,前后68年,没有海上贸易,强撑得了吗?性格决定命运,霸气的永乐帝一言九鼎,摧枯拉朽,于瓷上,明永宣青花国内海外前世今生从未凋萎,其红釉蓝釉瓷亦让后辈自愧弗如。靖难之役谁对谁错?宫闱争斗的血腥残酷自古如此,而背上"篡位弑侄"罪名的朱棣倒是大胸襟大气魄,干出了让整个明朝,不,至今也难望其项背的轰轰烈烈大事业!
明洪武釉里红菊花纹碗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让我们穿越六百余年的时间隧道,遥看郑和七下西洋,几百张风帆或迎风张扬于波光万顷的海面,或顶风冒雨沉稳行驶于水天之间,或静驶于万籁俱寂的星光月色下,27000多将士佩剑持刀的水师方阵,却只为和平友好往来,而且,七下西洋,皆安全往返,何故?上苍眷顾、顺乎天意民情之外,是明朝已拥有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白天以指南针导航,夜间以观看星斗和航海罗盘定向,即使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亦能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要知道,郑和下西洋比意大利哥伦布远航早87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早83年,比麦哲伦完成全球航行早了107年。
从宣德帝朱瞻基力排众议,主持郑和七下西洋的决心,可看出他对祖父的敬仰和继承,然而,在六朝古都南京成长的他,江南风情的濡染熏陶,风流倜傥中还有"斗促织"之嗜好!如果说豪气霸气的永乐瓷器偏偏追求清新秀丽,那么温和雅致的宣德帝却恰恰向往厚朴雄浑;宣德龙云纹瓷十分凶猛昂然,张牙舞爪,气势逼人。为什么?宣德八年(1433),郑和倒在第七次回国途中,而正是在这一年,宣德一次就命景德镇烧造各样瓷器443500件!难道不是为其踌躇满志继续第八次下西洋而烧制的吗?然而,后继无人。下西洋戛然而止。龙云纹是否是宣德内心的宣泄?那斗蟋蟀的小小雅好,是玩物丧志还是郁闷的另一宣泄口?从宣德青花瓷特殊的淡雅晕染中,仿佛嗅到李隆基、李煜、赵佶的文艺气息。宣德青花瓷在器型纹饰等波斯化减弱,又回归传统之倾向,是青花国色的前奏。宣德在位仅10年,36岁就撒手人寰,壮志未酬。宣德时期,民窑亦数量大增,质量颇佳,外销暗流汹涌。
随着朱棣驾崩、郑和病逝,宣德离世,人亡政息。郑和前后28年费心费力所建立的与远航贸易航线相匹配的基点网站也随之衰败消解,空留断壁残垣、荒草野蒿。郑和七下西洋是声势浩大的国家行为的"瓷行天下"。朱棣、郑和没有错,有过的是后代后人的不珍惜、轻言放弃抛弃。
正统、景泰和天顺时期被学界业界称为瓷器的黑暗期空白期,后出土古瓷否认了此说,但瓷业从鼎盛跌入低谷则是无疑的。值得欣慰的是,瓷的外销并没有完全空白,大概在皇帝自顾不暇时,海上瓷器走私贸易反而获得了空前自主自由,更见热闹。
成化帝朱见深对瓷细腻至极的感觉和独到之见,成就了一代成化瓷。可谁知瓷的光辉是以皇帝内心的悲哀和无助酿就?从太子到弃子的惊骇,从宫女万贞儿的护佑到他对她的终生依恋,希翼" 一团和气"的他似无大作为,只是热衷瓷给了景德镇人探研的天地和动力;成化瓷常仿宣德瓷,成化人自觉地对宣德瓷的致敬:"恨不生同时" 也。成化斗彩是以柔克刚以小博大另辟蹊径的创新,其精益求精纤细雅致的审美品味,在当时就为珍稀品,明万历帝、清乾隆帝皆爱不释手,躲进"斗彩"的成化帝,可能从未热心于瓷的外销,可能从未嗅到世界的变化,大西洋的涛声在他:与己无关,有点远。吊诡的是,成化瓷行天下五百年而不败,当今的国际拍卖会上亦创天价。将质量做到极致,便是致胜的法宝。
悲惨童年的弘治仿佛修成正果,完美皇帝真正做到了父亲向往的"一团和气"境界,在瓷的内产外销中亦走着中庸之道,他的节约为本扼制了官窑生产,但独具匠心的"黄釉"也让人眼前一亮。他的仁厚和悲天悯人则让民窑生产和外销一度海阔天空般舒畅。而此时,欧洲人不屈不挠已开辟了新航路,大海洋时代惊涛拍岸,随着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相继东来,异域人要求与中国自由贸易,尤其是做瓷器生意。弘治与其独子朱厚照正摊上这个接点,或曰节点,不能说他们对世界巨变毫无察觉,但是,他们都没有作好充分准备。
厚照——这名字就蕴藏着弘治寄予的厚望。但过分的爱,培育出一个超时代的中国古惑仔,宛如当今的恶搞君。话还得说回来,这位混世魔王根底还是善的,他喜爱瓷,尤喜在瓷上大书特书阿拉伯文、波斯文,但器型却从伊斯兰型回归中国传统。他对新鲜事物西洋人物充满了好奇,第一个基本同意接见葡萄牙国王派出的使团,只是造化弄人,接连的意外事件使31岁的朱厚照死于意外,喜剧变悲剧。在正德时期,景德镇完成了第一批葡萄牙定制的特种外销瓷——纹章瓷,是在他的批准、默许还是浑然不觉中偷偷完成的?谁知道呢。他还营造了外销瓷出口转内销境界。只是,这些曾被学界淡化或忽略,直到今天,才被学者们发掘拼贴还原出来。从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航海家科尔沙利进入广州购买景德镇瓷器10万件回国,至1517年(正德十二年),葡萄牙商船怀揣国书驶入广州港,虽未能签约,但葡萄牙客观上成为欧洲第一个同中国进行直接贸易的国家。以往只能直接抵达地中海和东非海岸的中国瓷器,自此已能绕过好望角沿着西非海岸北上,直达欧洲了。
至嘉靖帝朱厚熜,刚登基还没改年号,中葡即在屯岛海战,这一仗打出了中国国威,但葡萄牙却仍在闽浙沿海纠缠不已。朱厚熜,天性吝啬性格固执心胸狭隘,其小宗出身的自卑使他过分自尊,从登基前夕到在位45年,争国本、壬寅宫变,久不上朝,朝廷内外谁都没有过上开心的日子。
他痴迷道教,不忘搜刮,民间歌谣:嘉靖嘉靖,家家俱净。至于海外贸易,他反复无常。奇异的是,嘉靖外销瓷终热火朝天,飞速发展。青花瓷当之无愧地成为海内外瓷器之主流主打。
这期间,葡萄牙人已然建立了太平洋西部的跨洋贸易航线。其主航线是里斯本—果阿—马六甲— 澳门。以澳门为中心,分为东西两段,即里斯本至澳门为西段,澳门至长崎为东段。西班牙人则开辟了从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大帆船贸易航线,在美洲白银的诱惑下,大量中国商船从月港载运至马尼拉,然后由西班牙大帆船横渡太平洋,转运到阿卡普尔科等地,或再转运至中美洲、南美洲,或越过大西洋远销西班牙。于是,跨越两洋、连接美洲和欧洲的贸易航线就建立起来了:漳州月港-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塞维利亚 。
以中国为中心的环球贸易航线就此形成,真正的海道大通。葡萄牙西班牙将中国瓷器远航世界各国,从事瓷器转口贸易,大发其财,而客观上也起到了为中国瓷器广而告之作用,主动为中国瓷器开辟了新的市场。他们到底从中国采购了多少瓷器,目前并无准确的数据。但有学者作过粗略估计,即以葡萄牙从1522年始至1599年每年两艘远航船,西班牙从1573年起也如是,每年航行一次,每次每船装1万件瓷器来看,那么16世纪中国也出口了210万件瓷器。
瓷行天下(3)
新航线的开通,也就意味着葡萄牙西班牙掌握了制海权。中国的海外瓷器贸易也就从主动变为被动。尤其是马六甲被葡萄牙侵占,等于反客为主,扼住了中国自古以来与东南亚、西亚的交通贸易的咽喉,阻隔了下西洋建立的贸易网的顺畅。
随着中国航海等实力每况愈下,也只有眼睁睁由西方人主导世界贸易和航海权了。
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怎么也逼着中国瓷器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占着皇位45年的朱厚熜终撒手人寰,留给隆庆是一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而立之年登基的皇帝朱载垕,虽平庸窝囊,但朝中尚有名相张居正、武将戚继光、李成梁等,面对白银之需求、财政经济之困,而近海官员不停上疏求开海,朱载垕总算顶天立地做了一回主,隆庆元年,一声"开海",解除了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对外贸易合法化。
万历-天启景德镇青花克拉克盘径20.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万历号"沉船出水
一时间,春雷动,春潮涌。景德镇为适应西方而创制出一种有开光图案且纹饰饱满的青花瓷,后被称作"克拉克"的外销瓷。而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更得以急剧发展。从月港输出瓷器丝织品,而输入的外国产品则多达百余种,吃穿用行珍稀物品,林林总总,无所不包。朱载垕仅坐龙位六年就病逝,其好色,对瓷之色艺却无建树,但海涛声声中闻瓷瓯激越。
至万历朱翊钧,不及弱冠即登位,由宰相张居正辅佐,太后严格管理,像煞今日背沉重书包的小学生。他曾一度奋发图强,励精图治,隆庆和万历前十年被称为大明王朝国运中兴时期。这时" 海上马车夫"荷兰,后来居上,与葡萄牙西班牙不屈不挠地搏击,又是海战,屡战屡败;又是海盗,倒是旗开得胜,1602、1603年两度抢劫葡萄牙商舶成功,将满船的瓷器在阿姆斯特丹等拍卖,大获成功。这些瓷器被欧洲人命名为"克拉克瓷",命名原因至今争论不休,但声名远播。在悲剧喜剧正剧戏谑剧一锅煮时,荷兰红毛番终夺得海上霸主之位,对中国瓷器海上贸易跨越明清而不息。
尤明廷本应借力打力发展海外贸易,富国富民。然而,自张居正一死,万历帝便如脱缰之马,回归野性烈性,干出令人不可思议之事。万历十五年,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雄起的全球化中,神宗却"自此君王不上朝"。学者认为这一年成了大明帝国真正衰败的转折点。其时,因国家对造船规模与载重量的严格限制,造船业逐步萎缩,永乐时代400艘可以远涉风滔的舰船到成化时只剩140艘。至万历呢是否仅剩片板?中国与大海洋时代,起了个大早,却连个晚集都没赶上。反过来却沦为西方"文明强盗"的无尽掠夺之中。
又是谁之过?就在景德镇官窑没落的万历年间,仍有一次烧造瓷96624件、239000件等记载。万历时期官民竞市、官搭民烧,民窑硬是蒸蒸日上,其产量无以计数,不仅遍及国内各市场,而且远销至亚、非、欧、美各洲,景德镇可谓独步天下笑傲江湖。
1587年(万历十五年)葡萄牙成立东印度公司;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1601年利玛窦来华,并献油画给万历帝。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1604年法国成立东印度公司;1614年丹麦成立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全成立于万历时期!
只有瑞典于1731年(清雍正九年)最后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始于万历十五年,并非偶然巧合。
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1657年(万历三十年-顺治十年)间,将中国瓷器运往荷兰的总量,约在300万件以上。其中,1610年为9227件,1612年为38641件瓷器,1636年6艘商船为259380件,1637年为210000件,1639年为366000件。从荷兰开往印度尼西亚的船只往返平均约需6个多月,在1602-1625年间平均每年10艘,1626-1670年间平均为22艘,1671-1750年间平均为29艘。1659年,东印度公司拥有商船51艘,其中荷载1000吨以上的有17艘。这都还是极其保守的数据。何鸿以欧洲学者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材料的统计资料推算:从1602-1682年,就有1600万件中国瓷器被荷兰商船运到荷兰和世界各地。
万历在位整整48年,亦长年不上朝。此后的泰昌朱常洛和天启朱由校,还真是蹊跷。一月皇帝朱常洛可怜集三大奇案于一身糊涂而亡,木匠皇帝朱由校堪称鲁班再世,木匠活儿出类拔萃,却硬是一昏君。等到末代皇帝朱由检试图力挽狂澜时,已回天无力。然而,奇异的是崇祯青花瓷却兀自绽放,富有创意的纹饰别开生面,其意境意趣意味引领着青花瓷的新天地,很有可能是失意文人寄情山水花鸟画之故,瓷画也沾带受惠。崇祯青花瓷很受荷兰商家青睐,崇祯十二年(1639)仅荷兰一国从中国运往阿姆斯特丹港的瓷器就多达366000件。但是,唿喇喇大厦倾,战事终使欧洲人无法再将瓷器贸易进行到底。大明王朝海外贸易的三条主要航海线路——美洲-马尼拉-中国,欧洲-果阿-马六甲-中国,日本-东南亚-中国——全部中断,荷兰商人遂将眼光转向日本,日本虽勉为其难,但决不放弃千载难逢的机遇。有田烧、肥田瓷、柿右卫门瓷原本就是从中国学来的制瓷技艺,后渐融进日本的风格,并转以亮丽的彩瓷,让欧洲人迷倒一时,并用出口港伊万里命名这类瓷器。
崇祯帝吊死于紫禁城后煤山那棵树时,树,颤栗不已,它难以承受大明风光无限又风雨沧桑,由极盛走向极衰的276年历史!大海的气息大海的声音似越来越强烈汹涌,而曾经踏平海洋万里浪的大明却终结了,那无限风光的岁月是镌刻进海空的白云,还是沉入海底的沉船残瓷?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中国陶瓷考古学者在继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与国外研究相结合,打开中国外销瓷探研窗口,仅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波斯湾的巴士拉、亚丁港、东非海岸、地中海地区就发现大量的中国历代瓷器与碎片,埃及开罗南部的福斯塔特旧址就呈现出12,000片中国瓷器碎片——这些不朽的瓷与碎片,忠实地记录下中国瓷外销及文化交流的历史,并折射出分娩它的时代的光辉。
如果说海底沉船默默地留下海上陶瓷之路之路标,那么,曾在时空的彼端穿越的海捞瓷却不甘寂寞地诉说讲述着中国瓷的前世今生。
那艘为史坦•哈彻打捞的"杜利安号",为明洪武三年(1370)沉没;"皇家南海号"为天顺四年(1460)沉没;菲律宾海域的"丽娜号"沉船,其海捞瓷为弘治瓷与正德瓷;而马六甲海峡发现的沉船"宣德号",其实是嘉靖十九年前后(约1540)沉没的;至于海捞克拉克瓷,于万历初年沉没的"南澳一号",万历四十一年(1613)"白狮"号沉船,万历四十三年(1615)"班达"号沉船,还有马来西亚东海岸附近海域的"万历"号沉船,西沙群岛海域的"北礁三号"沉船,崇祯三年(1630)的"圣•康卡罗"号沉船,崇祯十四年(1641)的"康塞普森"号沉船等,均有发现,数量也大。克拉克瓷以各式开光青花盘最为常见,其构图繁复,主题纹饰为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人物、花鸟池塘等,其开光内绘花卉、蕉叶、杂宝等;产地为景德镇和福建平和窑,是晚明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喜好的贸易瓷。在日本长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巴林卡拉特巴林遗址、肯尼亚马林迪格迪古城遗址、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中部等均有出土,肯尼亚"蒙巴萨"号沉船还有出水,更不用说东南亚、欧洲等博物馆皆有收藏了。克拉克瓷是晚明清初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外销瓷中重要品种之一,风靡欧洲,时尚流行。至于日本伊万里瓷中所谓华贵的"金襕手",早在明万历二年(1574)沉没于下加利福尼亚附近海域的圣飞利浦号中,已打捞出大量这类瓷器,器外加彩贴金和描金,器内绘青花。
嘉靖五彩描金(金襕手)执壶 高2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据中国水下考古中心的一项报告,中国南海海域的沉船不少于2000艘,也不会超过3000艘。据国外一些海事机构的统计,在中国沿海以及中国通往欧洲、西亚的所有航线上沉没的装载瓷器的贸易海船,有记载的就多达2000余艘。据保守性的估计,17世纪中国外销瓷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中国外销瓷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这是一个何其庞大的超亿数字呵。
领先世界1700余年的中国瓷是如此骄傲!中国人从来不悭吝将"点石成金"的金手指给别国别民。龙泉窑青瓷、景德镇青花、五彩瓷器生产技术就这样传至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波斯、土耳其、叙利亚等地,而看看麦森瓷厂、代尔夫特蓝陶厂,不仅有年深月久翔实的文字档案和实物档案,而且,时至今日,其瓷技艺还严格保密呢!而中国式的"大撒把",既可看成中国宽广的胸怀,但也能窥见中国人不珍惜不珍藏的败家子"风格"!奈何。
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瓷匠们却只是默默无闻地劳作,只有千年不熄的窑火仿佛寄托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瓷之梦。无论是大海洋时代之前还是之后,输至港口的中国瓷路永恒地是中国人担当,如果说粤闽浙地域的窑口距海港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利,那么,偏远的内陆山城景德镇,千年以来的瓷器输出却非易事,然而,年年月月,数以万计的瓷器,无论皇帝的瓷还是外销之瓷,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自景德镇输出!从昌江扬帆启航,入鄱阳湖,至南昌,溯赣江而上,至赣州,再从陆路翻越赣粤交界的千年梅岭古道,再上船经广东九江险滩,顺北江而下,才抵达广州。约自唐宋以来,即景德镇瓷外销主要路线。此外,还有东至福建泉州、福州、厦门之瓷路,北经大运河至南京、明州之瓷路,还有经赣江长江出海之瓷路,船夫挑夫们用怎样的体力毅力和智慧,默默地步履出人类文化史让人肃然起敬的奇迹!郑和七下西洋的瓷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多出自景德镇。景德镇,当是郑和下西洋之第一港。
回顾大明王朝,由盛至衰至亡,就瓷器而言,却自始至终为黄金时代,官窑青花民间青花为主流一路芬芳外销40多个国家,成为外交的礼品、贸易的大宗和文化传播的使者。必须正视的是,自明代中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的远航舰先后来到中国沿海,以明明暗暗的各种途径与中国进行贸易,使欧美地区成为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外销市场。其贸易格局在改朝换代的清初,尤其是康雍乾社会稳定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强化,中国不再掌握贸易的主导权,而是在欧洲国家之间转换:从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平分秋色到17世纪葡萄牙对华贸易衰落,再到荷兰后来居上、独占鳌头;至18世纪,荷兰的优势地位又逐渐被英国所取代;此外,法国、瑞典、丹麦、美国、奥地利、俄国等国,都曾来华从事瓷器及各类商品贸易;与此同时,传统的亚洲区间贸易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从明代早期七下西洋远航的主动出击,到明代中期的失之交臂,再到晚明的被动式随波逐流,原本兴兴轰轰海上繁华梦主人的中国,却变成了欧洲国家急切经营中国瓷器贸易并成为主导的历史。这是怎样的无语。
中国,啊,中国。
瓷行天下(4)
清康乾盛世的中国外销瓷之盛况虽无郑和下西洋的气势,但兴隆热闹所得颇丰,虽然皇帝对海运时禁时开,但是,民间商家见缝插针,既有体制内的市舶司的增多与完善,又有海上走私的非法组织和信誉;既有五彩、粉彩、广彩、德化白等福建瓷系的繁茂多姿,又有老字号景德镇瓷出海的前赴后继。瓷器是越烧造越精致越繁缛,皇家御瓷不计工本,不厌其烦,不怕其多;民窑供求不惧其俗,不避其媚,不恐其不伦不类不土不洋不中不西,杂烩就杂烩,混搭就混搭,于解构拼贴重组中也杀出条条血路,且渐行渐佳,曙光中有着别样的创新。而欧洲各国对中国瓷,尤其是中国青花瓷顶礼膜拜到痴迷疯狂之程度,创造了一系列的"我为瓷狂"的奇闻佳话。这其中,既有国君重臣,也有贵妇名媛,更有诗人作家戏剧家,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性新闻将中国瓷之潮席卷全球,也许这是中国瓷的最后的辉煌?最后的神话?也就在清代皇帝沉缅于朝贡精神和物质的享乐时,西人却从痴迷疯狂中清醒过来,曾为中国瓷竞折腰且掏空国库的西方, 他们以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锲而不舍、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正不屈不挠地破译制瓷的秘密;同时,又以传教士为和平使者兼科技间谍的身份堂而皇之进入中国,寻觅到瓷的秘笈。终于,西方也闪烁起瓷的光芒。
与中国千年万载的以经验传世积累不同,他们大刀阔斧地操起科学技术的利刃,试图一个箭步就超越中国千年的历程。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
元青花鹿纹牡丹大盘 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藏
中国的士大夫们是不太把中国瓷当回事的。嘉靖万历时期的王世懋就对其时景德镇的火光冲天作了一番贬斥,以为到处挖出窑址是挖断了龙脉,以致景德镇科举成果惨淡,待停烧后却中了几个举人云云……
跨越千年,2007年一位年轻的业余作家当年明月,其长篇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以对历史史料的娴熟运用,元叙事与民间叙事的杂糅,独特的见解和平实俏皮的文字,轰动畅销。但这部洋洋洒洒150万字的煌煌巨著,"瓷器"两字仅出现两次,一次是正统年间,也先与明廷做生意,以马、羊等换明的瓷器、纺织品之类;一次是嘉靖年间,海盗汪直与葡萄牙商人勾结,将中国的瓷器与葡萄牙换取枪支火药。皆一笔带过。绝非鸡蛋里挑骨头,而是反映出瓷无论在新旧史家笔下皆微不足道。
明清时期,中国与大航海时代每每交集又回回失之交臂,让人扼腕长叹!在奋进与踟蹰、张扬与张望、探险与等待中,西人从对中国丝绸中国茶中国瓷的惊叹、艳羡、追慕到苦苦寻觅解秘学习,其中,恶念恶行也滋生繁衍于一些执政当权者,海盗式的掠瓷起于"青萍之末",从海盗互掠到八国联军集结入侵中华大地,帝国主义强盗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一边抢劫中国文明的载体文物占为己有,一边又试图摧毁中国文明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然而,回溯历史,人世间终究留存美好。岁月流逝中,中国瓷从皇室贵族的奢侈品走入平民百姓日常生活,在顶礼膜拜与亲切和谐中,中国瓷传递着文化的交流人性的认同审美的共鸣!在景德镇仿佛独步天下的永恒中,广东福建开启出东南海洋性瓷业又一风景。青花瓷仍是中国瓷的巅峰之作畅销长销,成为万邦眼中心里的蓝色中国元素。
我们可以不无自豪地说:CHINA-中国,china-瓷,中国,是瓷的祖国,还是陶的祖国。瓷,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不朽的外衣;是中华文明的太阳永不沉沦的标志。
为什么全世界的人,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贵贱贫富,皆能全盘接受中国瓷器?仅仅认为中国瓷器领先世界1700年,那,未免小看了瓷行天下的魄力和魅力。
宣德青花海龙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无可否认,中国瓷器的烧造技术艺术领先天下,这是独步天下的基础;瓷给人类带来物质生活的革命和审美世界的新奇享受,这是征服世界的人类心灵的共鸣。还有,瓷的超前作用,她与人类最早的艺术图画同步,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而比图画有保留价值,比纸等媒质牢固,就像与时代同步记录的摄像机,西人所以痴迷纹章瓷,因为它让皇家、军团、公司、家族乃至个人流芳百世,不可磨灭,至今还让世界各国的陶瓷研究者们寻寻觅觅,孜孜以求。
但是,瓷的烧炼给人怦然心动的感悟,精神上的震撼或触动,那是最深沉最隐秘最心悦诚服的接纳和爱。
土是卑贱的,水是灵秀的,火是神威的,土与水在火的炼狱中揉合冲撞挣扎拼搏后的结晶,这太像人生历程;而一不小心轻轻一碰就粉粉碎的瓷,又太像人的情感。等到天地归于寂静时,砸开窑门,捧出匣钵,看看都变成了些什么吧。也许大多数都属正常也平常的产品,可也有期望为精品的就成了精品,可仍有次品,还有废品,乱七八糟的什么也不是。偶有那意想不到的巧夺天工之极品,真让你大喜过望!这就是一窑千变的火的艺术。可不管结局如何,一句话,它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而愈是精美的瓷器愈怕碰撞,一不小心,它就会粉粉碎。整个炼瓷的过程就像人生一样,特别是像女人的人生和女人的情感。
学者沈弘,从尘封的国外电影史料中苦心发现寻觅,指证:"1927年2月21日伦敦举行中国影片《青花瓷盘的传说》首映仪式……这是有确凿记载的一部最早在海外上映的中国影片,而且当时的英国王后陛下玛丽王后亲自出席了这次文化盛典。"而瓷盘图案恰恰是长时间流行在明清外销瓷中的一种纹饰:柳树式样。即在青花瓷上绘依依垂柳、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中国元素的图案,英国尤其衷情。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爱情故事。
正德景德镇青花五峰山形笔架 高13.4厘米
长20.2厘米宽5厘米 大维德基金会藏
跨越千年后,已成中国新民俗的2008春晚上,周杰伦一曲《青花》,竟酿出千载感动,删节更佳:素坯勾勒出青花 笔锋浓转淡/宣纸上走笔 至此搁一半/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千年中国瓷特有的气息悠悠飘荡。瓷是冰凉又温馨的,是纯洁又复杂的,是坚韧又脆弱的。她的烧炼,犹如一个女子从呱呱坠地到豆寇年华,从初为人妻到怀孕分娩,从茹苦含辛的母亲到从容老去,瓷,是女性的。谁会说谁又敢说"不"呢?
正因为瓷是女性的,所以,行天下之"行",是多么柔肠百结、豪迈阳刚、百媚千娇、铿锵有力。要知道,她有的是束缚她身心的"三寸金莲"、"三从四德",然而,她竟然娇弱又强健、轻盈又沉重地飞翔于六大洲五大洋,卑贱又高贵,美轮美奂又亲和家常,既让各国皇帝将相贵族富豪竞相折腰顶礼膜拜,又让各种肤色的平民百姓普通人也终享有瓷的清洁、美丽和快乐。
行天下,是人类的天性,人类的原欲,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人生苦短。虽说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足矣。但是,谁不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中国读书人向往的最高境界,不过如此。无论是仕途失意得意,生活富贵贫贱,情感幸福悲摧。不信请看今日之天下,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的经济支柱产业,行天下已成为不同种族不同身份不同教养的男女老少的最佳娱乐的首选。
瓷行天下,壮哉。美哉。妙哉。
青花花瓶改造成的执壶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因为她赋予瓷以生命的主体,大气磅礴,又灵动飞扬。并非首创,中国陶瓷古籍早有记载:器成走天下。
柔弱精美纯清坚强的中国瓷器,的确是行天下的最早最广的世界性商品。集观赏性实用性文化性艺术性科技性民族性等于一身,却负重若轻。
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前辈们在中国外销瓷研究上可谓筚路蓝缕、前赴后继。陈万里、冯先铭、耿宝昌……他们的田野调查发现和提纲挈领的论文论著为开路先锋,后一代代的研究都大多在此进行拓展、细化,并有所创新,少走了多少弯路。向真情前辈致敬。
2015年金秋,习近平出访英国在伦敦演讲中引用中国古话:"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又引英国名言:"一个明智的人总是抓住机遇,并且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还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各国同舟共济的时代……
《动物世界》曾有主题歌:生命是一首歌,一首什么也挡不住的歌,好像太阳升起,好像星星坠落……
何况人呢。
湿淋淋的太阳从海上东方升起……
2015年5月27日
注:江南都市报连载《瓷行天下》文章为《瓷行天下》前言压缩版。
江南都市报链接:1、2、3、4